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14 15公園反拆遷記事(20161224維基百科)

臺北市14號公園為現今之林森公園、15號公園為現今之康樂公園,該地區原為台灣日治時代三橋町的三板橋日人公墓,並有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墳墓。國民政府遷台後,有許多隨著遷台的舟山島、海南島居民在此建立違章建築(非列管眷村)。1956年,台北市政府進行第一次「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依日治後期都市計畫,將康樂里(原三板橋)之地列入公園預定地。


1992年10月,拆遷範圍內住戶成立「14、15號公園預定地住商權益促進會」。
1995年1月,台北市長陳水扁在台北市議會做第一次施政報告,明白表示,對於14、15號公園開闢建問題,一定堅持「先建後拆」原則。
1995年5月,促進會向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張景森爭取研究計畫預算,請學術專業團體就「就地整建」或「遷至他處」作可行性評估;張景森表示同意。
1995年6月,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預定委託國立中興大學教授楊重信對拆遷計畫作專案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學生開始訪談拆遷範圍內住戶。
1995年9月,台北市政府重新檢討拆遷計畫,原則決定採「先建後拆」方式,爭取違建戶配合;原先答應居民的研究案不了了之。
1996年6月,台北市政府推翻「先建後拆」原則,改採新的安置計畫與發給救濟金。
1996年9月,台北市政府決定於1997年元宵節過後強力執行地上物拆遷作業,台北市政府秘書長廖正井說,市府一律不發補償費給抗爭居民。
1996年12月,中國國民黨台北市議會黨團決議,將杯葛台北市政府所提本案拆遷預算,為住戶爭取較優厚的補償費。
1997年1月,陳水扁說,所謂的「先建後拆」採彈性認定,只要建照發了就算。同月,陳水扁說,即使台北市議會不通過本案拆遷預算,市府預定時間一定拆,居民自己去找議會要錢。同月,台北市議會通過預算,並有兩項附帶決議:「先建後拆」與「重新公告」。
1997年1月22日,拆遷範圍內住戶三百多人至台北市議會陳情,抗議陳水扁「先建後拆」的政策急轉彎;陳水扁拒絕接見陳情住戶。
1997年2月1日,學界發起「反對市府推土機」連署聲明,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大城鄉所)學生兼《破報》首任總編輯黃孫權擔任「反對市府推土機運動聯盟」總召集人;陳水扁接見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局長李鴻基,除再度慰留李鴻基外,同時強調市府按時拆除公園預定地上違建的政策不變。
1997年2月2日,學界於公園預定地上舉行「反對市府推土機」公共論壇,希望台北市政府做好拆遷戶安置與公園規劃,暫緩拆除行動。
1997年2月4日,拆遷範圍內住戶收到台北市政府的拆遷通知。
1997年2月5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2時,公園旁的社區婦女舉行「簽名要求保留康樂市場」活動,並將支持保留康樂市場的黃色簽名條掛滿人行道上方。同日,拆遷範圍內住戶與關心本案的學界人士於林森公園旁臨南京東路的人行道上舉辦「歲末守家園,最終年夜飯」圍爐辦桌,席開50桌,拆遷範圍內弱勢居民皆可參加此活動;台大城鄉所學生在此活動中表演由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陳水扁競選歌曲〈台北新故鄉〉改寫的歌曲〈窮人的墳場〉,全景映像工作室以拆遷範圍內住戶陳才根及其鄰居的故事為主題拍攝、由吳乙峰擔任導演的紀錄片《陳才根的鄰居們》在此活動中放映。
1997年2月14日,拆遷範圍內住戶收到台北市政府的斷水斷電通知。
1997年2月16日,拆遷範圍內住戶收到台北市政府的除戶通知,未辦妥者不能領取拆遷補償費。
1997年2月20日,張景森說「老人不搬也會死」,並批評台大城鄉所的老師「自戀」、是學生的傀儡。
1997年2月24日,台北市政府決定,3月4日零時起採「全面封鎖」方式,3月4日凌晨三點以「淨空管制」方式執行拆除,並由市府高層坐鎮現場督導,避免任何暴力衝突發生;同日,冠德建設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的台北市第一個獎勵民間都市更新案「美麗國賓」開工,陳水扁與張景森主持開工儀式。
1997年2月26日上午,拆遷範圍內住戶翟所祥於拆除前夕上吊自殺。同日下午,拆遷範圍內五十多位住戶到台北市政府前陳情,拉起黑白兩色布條,並提出三點聲明「道歉、緩拆、重新安置」要求陳水扁公開道歉、台北市政府緩拆,但陳水扁無回應;此時前民主進步黨主席施明德到場關切,施明德代住戶向台北市副市長陳師孟陳情,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協商,陳師孟出面向住戶說明,但陳師孟迴避回答是否能緩拆,令住戶還是不滿意。同日,新黨立法院黨團發表聲明,批評台北市政府處理本案不當、陳水扁草菅人命,要求台北市政府暫緩拆除作業以安撫人心。
1997年2月27日,台大城鄉所學生會會同反拆遷運動核心分子至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舉白布條,抗議張景森失言,並邀請他回該所辯論;同日下午,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拜訪陳水扁討論本案,雙方會談一個多小時。
1997年3月1日,陳水扁應震旦集團邀請作專題演講,提到翟所祥上吊自殺一事,說「別的地方不死,死在這裡,我真夠『衰』(倒楣),而且也沒證據是因市府要拆遷才自殺的」,本月4日拆遷的計畫絕不改變;陳水扁還說,拆遷範圍內住戶中有很多高所得者,有人擁有32筆土地,賣水餃的康樂里里長禚淑雲甚至擁有5間房屋;禚淑雲回應,這5間房屋是她們家族所有,她近日的陳情及呼籲都是針對老弱拆遷戶的安置,她並未要求市府厚待自己。同日,拆遷範圍內住戶於林森公園旁人行道上舉行「告別老友,堅守家園」晚會並共同豎立「窮人的墳場」石碑,行政院政務委員馬英九出席晚會並允諾本月3日與居民共同堅守家園。
1997年3月3日下午,台北市政府召開記者會,陳水扁介紹台北市政府邀集包括學者、專家及台北市議員在內的十多名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的本案觀察團,宣布3月4日的拆除作業只拆除全部營業戶、但不處理弱勢戶及其他違建戶,並點名政務委員「最好想清楚,不要和市府、市民對立」。同日晚上,民意代表、拆遷範圍內部分住戶、台大城鄉所師生在當地守夜抗爭,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動員徒手警員1200人以上維持秩序,馬英九到場陪同抗爭至半夜一點多離場。其他到場聲援的政治人物:施明德、張俊宏、林瑞圖、林晉章、秦慧珠、李慶安、陳學聖、陳政忠、汪志冰、潘懷忠、朱惠良、李慶華、璩美鳳、楊鎮雄、費鴻泰、賈毅然與金介壽等。金介壽罵台大城鄉所學生是「陳水扁的走狗,自作自受」,與台大城鄉所學生及拆遷範圍內住戶發生衝突。
1997年3月3日晚上至3月4日清晨,公園預定地總計陸續發生六起火警,其中四起幾乎立即撲滅;但發生於3時11分後的兩起火警沿燒迅速,90分鐘後才將火勢撲滅,沿燒面積約三百坪、135戶。警方在現場逮捕涉嫌縱火的康姓男子,但調查後因罪證不足而將康男飭回。隨後,陳水扁指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全力偵辦此案,並懸賞破案獎金新台幣一百萬元。
1997年3月4日清晨4時,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拆除大隊於林森公園停車場集結展開拆除工作,陳師孟坐鎮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山分局擔任拆除工作總指揮。同日清晨,張景森與現場學生碰面,學生質疑張景森如何面對這段都市計畫史,張景森答「要聽我上課,就回到學校」。同日,陳師孟與台北市政府新聞處處長羅文嘉說,學生應努力唸書、不應搞運動。同日,萬仁到現場弔念,目睹這片經常出現在自己電影中的違建景觀步入歷史,他形容當時的心情是「感觸良多」。
後續[編輯]
1997年11月12日,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工委會)主辦秋鬥「工人反彈」大遊行,於14、15號公園舉行踩「扁」儀式,抨擊台北市政府無情打壓公娼與拆遷戶。
1998年5月27日晚上7點整,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在台北市議會前廣場主辦本案紀錄片《我們家在康樂里》首映會,該片由黃孫權擔任導演;該首映會的官方文宣寫著:

市政府口中的「國際城市」,除了做為台灣外交挫折感的象徵性補償外,有何更為正面意義?是讓捐款(新台幣)兩千萬(元)的國揚實業值回代價,還是給一般市民有掌握城市未來的權力?
市政府所謂的「國際公園」,除了讓麥可傑克森在晶華酒店看不到窳陋住屋外,有何更為動人表現?是讓「美麗國賓」因此銷售一空,還是以人命換來「簡易綠地」面貌洋洋得意?

1998年12月5日,199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投票,馬英九當選台北市長,陳水扁連任失敗。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期間,無黨籍總統候選人宋楚瑜全國競選總部發言人邱毅召開記者會質疑,陳水扁在本案中執意拆遷,主因是陳水扁之妻吳淑珍與台灣股市名人陳賢保(阿丁)聯手炒作欣欣百貨股票,欣欣百貨位於14、15號公園附近,為了讓股價高漲,陳水扁一定要拆遷;第二天,陳水扁與吳淑珍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控告邱毅誹謗、違反《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等罪名。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一審判決邱毅敗訴,邱毅上訴,二審判決陳水扁敗訴,陳水扁上訴,不斷重複「誰敗訴,誰上訴」,至2008年7月仍未定讞。
2002年11月10日上午,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李明憲、李鎮楠與台灣團結聯盟立法委員黃宗源合開記者會,質疑工委會與勞動人權協會(勞權會)合辦的秋鬥有政治力介入;他們批評,秋鬥遊行表面上是打著失業勞工的名號進行,不過他們仔細了解之後發現,背後竟然有以馬英九為首的台北市政府團隊加上舊特務勢力,勾結統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貴賓共同支持進行「國(中國國民黨)共(中國共產黨)合作、鬥臭台灣」行動。李明憲還說,工委會前任召集人就是現任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局長鄭村棋,鄭村棋的妻舅夏鑄九是在1998年誣指台北市政府在本案中害死老人的抹黑者,夏鑄九的父親夏曉華是過去國防部軍事情報局(軍情局)的特務分子、並在江南案中扮演逼迫海外異議人士的角色;他說,原來,經常代表馬英九打擊陳水扁政府的鄭村棋與夏鑄九,背後就是軍情局的舊特務勢力。同日中午,秋鬥開始前,秋鬥總指揮何燕堂說,秋鬥從1992年起每年舉辦,中國國民黨執政時就在砲轟政府;今天民主進步黨執政無法解決工人失業、活不下去的問題,反而抹黑秋鬥,這是無恥透頂。同日,鄭村棋諷刺,如果以李明憲的邏輯推論,過去李明憲對抗中國國民黨,也有中國共產黨或台灣獨立運動力量的介入;如果以李明憲的邏輯推論,李明憲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李瑞環應該關係匪淺,而且民主進步黨有許多中、上層人士與中國共產黨做生意,李明憲要清別人,應該先清自己人。同日,秋鬥發言人黃小陵說,民主進步黨執政,勞工處境每下愈況,勞工當然要抗議;工委會則諷刺,李明憲等人的扣帽子言論顯示,民主進步黨害怕勞工有自主性,民主進步黨透過政府手段箝制人民自主意識,這是法西斯政府才有的行徑。
2002年11月13日,工委會赴立法院,要求李明憲與李鎮楠為「國共合作、鬥臭台灣」言論出面道歉;工委會召集人王耀梓強調,工委會才是秋鬥主辦單位,勞權會與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都是認同勞工立場的參與單位,且後兩者也僅動員約50人參加秋鬥。同日,在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王拓斡旋下,李明憲、李鎮楠與黃宗源出面並一度道歉;李明憲僅承諾「願為語焉不詳道歉」,並反指秋鬥當天群眾在總統府前倒垃圾,引起工委會人士駁斥「垃圾是我們自己清的」;王耀梓欲搶下李明憲的麥克風以阻止其繼續發言,雙方發生肢體衝突,工委會批評李明憲、李鎮楠與黃宗源是「無恥立委」,李明憲、李鎮楠與黃宗源則批評工委會「你們不能代表勞工」。
2002年3月,康樂公園完工啟用;2003年10月,林森公園完工啟用。
2005年4月15至23日,《苦勞網》與國家電影資料館合辦鐵馬影展,是台灣首度以社會運動視角來策劃的主題紀錄片影展,選播《我們家在康樂里》等15部社運議題紀錄片。
2014年9月3日,政治評論家顧爾德在《新新聞》撰文〈寶地上的小帝寶〉,用比較長的時間點,說:十四、十五號公園是日治時代就規劃的公園預定地,若非特權的錢家在五○、六○年代長期霸占市地經營殯儀館,周遭那些沒權沒勢的違建戶恐怕早就被威權政府無償夷平了。康樂里因為極樂殯儀館得以不斷擴大發展,到了七○年代初期台北市政府開始想整治這片地時,已尾大不掉。從高玉樹、張豐緒、林洋港、李登輝、邵恩新、楊金欉、許水德、吳伯雄到黃大洲,沒有一位市長處理得了。其間,想過建國宅、也考慮過引入民間資金做商業開發,卻都沒實現。一直到了陳水扁鐵腕拆了一四○○戶,也背上了罵名,甚至輸了選舉。
2014年10月26日至2015年1月6日,黃孫權在北京市紅磚美術館推出個展「無地之愛」,展出四組作品《我們家在康樂里》、《日常生活的一天》、《復島系列》、《烏托邦出櫃》;2014年11月12日,黃孫權在《鳳凰網》的專訪中說,他拍攝《我們家在康樂里》時,「我們對地方是很有感情的,慢慢我發現:我這樣記錄他們(住戶),其實是透過他們的眼睛看他們自己」。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資料來源:Youtub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